差序格局读后感600字锦集三篇

时间:2023-10-23 读后感600字 点击:

格局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éjú,是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和范围。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差序格局读后感600字锦集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差序格局读后感600字

在读《乡土中国》的时候,有个词在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那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算是一个舶来词,特指父母的家庭,与之相对应则是新生家庭,也就是夫妻自己组建的家庭,新生家庭并不包括夫妻双方父母,而这则与中国传统观念是相悖的。

费老在《乡土中国》的《家族》一文中指出:“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也就是说,中国的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的区分是模糊的,在一定程度上新生家庭仍然依附于原生家庭,无法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割裂。“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费老如是说。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与新生家庭融合成为一个“大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生活、养育等事务上的配合协作,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沟通,但也不可避免出现种种摩擦,最重要的是在原生家庭的持续影响下新生家庭无法真正实现经济、人格、思想上的独立。在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总是喜欢描绘主人公在失去双亲后马上懂事、肩负责任的故事,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人终其一生也无法彻底“断乳”。

“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费老并没有明确说中西两种家庭关系何为优劣,但可以看出他希望被固化的中国传统家庭能够做出些许改变。

【篇2】差序格局读后感600字

  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老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扫清自己门前雪的还算是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普通人家把垃圾在门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了。苏州人家后门常通一条河,听起来是最美丽也没有了,文人笔墨里是中国的威尼思,可是我想天下没有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什么东西可以向这种出路本来不太畅通的小河沟里一倒,有不少人家根本就不必有厕所。明知人家在这河里洗衣洗菜,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为什么呢?——这种小河是公家的。

  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小到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没有一家愿意去管“闲事”,谁看不惯,谁就得白服侍人,半声谢意都得不到。于是象格兰亨姆的公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

  从这些事来说,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了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现在已成了外国舆论一致攻击我们的把柄了。所谓贪污无能,并不是每个人绝对的能力问题,而是相对的,是从个人对公家的服务和责任上说的。中国人并不是不善经营,只要看南洋那些华侨在商业上的成就,西洋人谁不侧目?中国人更不是无能,对于自家的事,抓起钱来,拍起马来,比哪一个国家的人能力都大。因之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法的问题。我们传统的划法,显然是和西洋的划法不同。因之,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考虑一下了。

  西洋的社会有些象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象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 费孝通先生用“捆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西洋社会的“团体结构”,即团体界限清晰,团体内部关系相同。例如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得给父母膳宿费,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成年了就得走出“家”这个团体;学生加入学生社团后,社团的成员和非社员的学生是明确区分开的,所有成员的行为都是按照社团纪律来行动的,他们在社团这个团体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那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 以“家庭”为例,对比西洋社会和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团体概念的理解;西洋社会的“家”只包括夫妻二人和未成年的孩子,中国的“家”是模糊的,可大可小,人可多可少。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府,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中国农村,有了红白喜事,来吃酒席的一家人少则一人,多则“家庭内”的数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 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 为了使生涩的理论为更多人熟知,费孝通先生用“石头扔到水中”的例子说明中国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的学术性表达为“多重同心圆”,人的关系是一层一层的,由近及远,这种关系结构还可以用来考查亲缘和地缘的关系。例如以“你”为中心,离你最近的同心圆上是你的父母,其次是兄弟姐妹,等等,再向外的同心圆上是你的街坊邻居,同心圆可以一直往外推。)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象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 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象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象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象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象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象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见潘光旦《说伦字》《社会研究》第十九期)

  (引入儒家“人伦”和《释名》来证明中国社会结构与“伦”的相似关系,可见差序结构由来已久。定义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形态后,作者揭示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那就是“人伦”。要解析中国社会结构的形成规则,不得不找到中国文化的源头: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 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礼记》中的这句话意思是以亲人为亲近,以尊长为尊敬,以年长为长辈,男女不同,要区别对待,以上是不可变革的真理。这句话是封建社会提倡的人伦制度,对于现代社会并不完全适用,此文及解析并不评论其对错。)

  (“伦”即是差序,重在人与人的关系是有分别的,与水波纹的比喻不同, 这个差等严明的纲纪或人伦强调的是纵向的、上下尊卑等级分明的一面。“十伦”“亲亲”等正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出的等级区分,这种等级的背后隐含着人们交往和交流带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互惠互利。例如在农村,社会资源的获得主要依靠自己的圈子,就拿“份子钱”来说,这对很多贫困家庭来说是一个经济负担,但是每次该出礼时却不敢疏忽,如果不出份子钱,相当于在自己的圈子中无立足之地了。)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 从“己”“推”出去的与其他人的一个个社会影响就是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一种有范围的“圈子”。例如中国官僚只效忠于给他官做的人,而非皇帝,县官不如现管的处世哲学,让当官的认为上司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属于从“己”推出去的第一波。山高皇帝远,没有必要对皇帝表忠心。)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 处于“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差序格局中心的“己”所奉行的是自我主义。可以将“差序格局”理解为外显的社会结构,而把“自我主义”看作是内隐的思维结构。例如,即使在现代社会,认干亲、拜把子的情形依旧存在,这是因为通过拜把子、认干亲等形式,把疏离关系转化成拟血缘关系,加强彼此信任,扩大获取资源的渠道,拓展原有差序格局的边界。)

  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象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孔子并不象耶稣,耶稣是有超于个人的团体的,他有他的天国,所以他可以牺牲自己去成全天国。孔子呢?不然。

  ( 再次引用孔子的话来证明孔子“推己及人”的差序结构思想,及其相对性和伸缩性;例如乡村中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有比邻的两三家;家道兴盛时影响范围扩大,家道衰落后立马萎缩,这就是伸缩性,富有弹性。)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因之,他不能象耶稣一样普爱天下,甚至而爱他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赦——这些不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孔子呢?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是差序层次,孔子是决不放松的。孔子并不象杨朱一般以小己来应付一切情境,他把这道德范围依着需要而推广或缩小。他不象耶稣或中国的墨翟,一放不能收。

  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我们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我常常觉得:“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时,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这是种差序的推进形式,把群己的界线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糊两可了。这和西洋把权利和义务分得清清楚楚的社会,大异其趣。

  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大家可以牺牲族……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利益时,也是这样的。所不同的是,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 在作者论述了“公”“私”关系后,我们不难理解一些没有公德之人的行为了。例如撬了共享单车的锁,把车据为己有,在这些人看来,公家的东西是可以“捡”回家的,为了家庭的利益,可以牺牲社会的利益。)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惟一特出的群己界线。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这团体之外,象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在这种差序格局中,不发生这问题的。

  (差序格局的含义还在于它表现了个人、家庭、家族、社区等公私领域关系的远近。在差序格局中,站在任意一圈,往外都是公共空间,往内都是私人空间。例如,微信好友的标签及观看设置,让每一条动态都能够以自我为中心,界定好隐私的暴露范围;传统的社会道德都被归纳到私人联系中,例如没有血缘的师生关系,学生对待老师时仍要以礼待之。)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这一点,我将留在下篇里再提出来讨论了。

【篇3】差序格局读后感600字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那么,你会不会在看完一本书籍后写一份读后感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乡土中国》读后感2000字-差序格局漫谈,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差序格局中外都有,只不过中国社会以此格局为主。差序格局在中国的主导格局是历史、地理特定时空的产物,乡土中国,社会变迁缓慢、地理闭塞、人口流动较少但因为封建社会特别漫长形成了这一传统、这一集体无意识,所以现代社会仍然是差序格局主导。差序格局的本质,我认为是一种人际的利益组织链条关系(社交圈子)。

  如何破解差序格局,关键是打破这个利益链条;如何打破,首先破解它产生的时空条件:比如人口的进一步流动、规则的明确制定、透明化、加强舆论监督、法治化;将乡土中国里的长期博弈转化为短期博弈,大家就会更注重公正公平。科技的发达、教育的普及、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经济的活力,使得个人能更好地独立于圈子之外,这都是打破格局的途径民主首先建立在科技和经济的进步上,比如网络的发达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公民权利。现在需要的是在公权领域限制差序格局,在私人领域弘扬差序格局。如何做到公私分明?公私分明需要人们普遍地有规则意识。最大的规则就是法律和公德。这两方面的意识和素质都需要教育去推广去提高。

  理解差序格局我觉得还要结合《礼法秩序》《欲望与需要》一起来解读。除非礼治秩序转化为法治秩序,除非阶级消失,利益分化消失,人的私心欲望和需要消失,不然不可能消除差序格局现象,只能从制度上限制,从文化上引导,最后提高全社会共识,明白这种秩序最终是增加了每个人的牟利(生存))成本,尤其对于广大中下层来说,真正获利者是中上层既得利益者。这可回到《米格尔街》王老师的观点,谁都知道这个秩序不好,但谁也没想去改变现状,而是想从现状里谋取利益。改变需要付出代价。

  从地理决定论探讨,中国属于大陆文明,西方属于海洋文明,这两种文明有显著的区别:大陆追求稳定,海洋追求冒险,冒险需要团队合作,所以西方社会形成了团队格局。差序格局在历史上有其积极意义,而如今形势不一样了,全球化了,全球成为一个开放的流动的大市场,每个人(国家)面对的都是不确定性。这种社会背景下更需要海洋文明的冒险精神,更需要注重分工合作、讲规则的团队格局。随着社会变迁,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自我更新,吸收借鉴外来文明;历史上基督教文化带来的迫害可能远甚儒家弊端,西方的团体格局的弊端也很明显,所以能综合二者是比较好的选择。公权上采用团体格局,私交上采用差序格局。关键是如何让公私分明?公私分明,最大的问题是制度(法治)建设,其次是文化建设。文化上的自我更新、人们自我权利意识的觉醒,有抗争意识才可能推动制度建设。但吊诡的是,其实可能每个人都有抗争意识,有权利意识,但就是没人抗争。每个人都有抗争意识有权利意识,虽然可能并没好采取明显的行动抗争;但这意识仍然有其积极意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前抗争,先有抗争意识才有可能抗争有行动。另外,公私永远也不可能绝对分明,因为制度建设再完美也不可能限制人的情感,而情感是有倾向性的。感情是不可限制的,但是由感情激发的行为却是需要规范的。讨厌某个人,想杀了他,就可以依着这感情杀人吗?如果作为领导喜欢某个人,就可以依着喜欢破格提拔吗?所以由感情到行为的过程是需要规范的。感情很大程度上影响、决定人的行为。如果感情是行为的源头、原罪,那么规范行为的成本就很高,不如从源头上解决,所以要立德树人。规范感情也很危险,万一制定规范、传播规范的人本身就错了呢?是人都有可能出错,个人在犯错中成长,人类社会(作为整体)也是在曲折中前进。制订者本身就可出错,所以还需要监督者、批评者、需要多元参照体系,所以需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言论自由。另外,感情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等引导,从而起到规范作用。费孝通引用了一句话欲望是文化的命令,你有何种欲望,是由你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决定的。法治能解决所有问题吗?不能,这就有教化的必要性。能说教化和法治谁更重要吗?都重要!

  但我有个疑问,既然农耕文明都是自食其力的,有一小块地,就能生存,就不需要仰仗集体、仰仗皇帝、仰仗什么组织,那不是更容易养成自主性和独立性吗?因为有阶级阶层分化,有利益分化,就产生了权力组织,权力组织背后是利益驱动。政府、甚至国家组织,只存在于阶级斗争的过程中。解释了横暴权力诞生的根源:阶级斗争。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的诞生,前者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后者是社会进化、社会分工的产物。如果一个人能脱离阶级、拒绝接受社会分工,那就可以摆脱这两种权力的束缚,比如隐居在某个山洞

  破解差序格局,当今社会格局的变革趋势,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打破差序格局诞生的时空环境,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加强人口的自由流动,改变古老乡土的闭塞,建立开放的乡土社会,比如西部大开发,人才走出去,引进来,自由流动,建立开放的市场;改善交通、通信状况,如今我们国家就是这么做的!2、加强社会分工与合作,增进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系与依赖,产业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分工合作型转化,为团体格局的形成创造社会条件;3、发展科技、经济、教育,科教兴国,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科技创新,激活经济,提供更多创业机遇,让个体有更多发展机遇,可以脱离圈子文化,减少差序格局的影响力;4、进一步推进法治建设,界定权利与义务,群己之界限,保障个人权益;开展普法教育,培养现代公民;5、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监督机制,杜绝腐败、权力寻租现象;公私分明,公权领域杜绝差序格局的影响;私交领域弘扬差序格局,构建和谐社会。6、重视个人主义文化,吸收其文明成果,通过新的文艺教化,弘扬个体价值,为文化、民族精神气质注入新血液。

热门标签: 差序格局读后感600字高一 差序格局读后感800字
《差序格局读后感600字锦集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