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感觉》是指在观看电影、剧集或参观展览后,用具体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张伯苓观后感的文章6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张伯苓观后感
张伯苓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爱国教育家,是私立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办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他以开放的文化心态,矢志不渝的教育理念,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南开教育体系。今天,当我们重温张伯苓教育思想的时候,依然能感觉到它的鲜活性.
一、张伯苓其人
此后,他相继创办了南开女中、南开小学、重庆南渝中学等。五十余年里,张伯苓以毕生心血构建了完整的南开教育体系,他所创立的南开学校名师荟萃,办学立意高远,从中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1948年6月,张伯苓出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11月底拒绝蒋介石的赴台邀请留守大陆。1950年5月,张伯苓将重庆南开中学交给国家后北返,在北京小住后回到天津。1950年10月,南开校庆来临,他早早准备前去参加有关活动,由于担任过3个月的民国政府考试院院长,南开中学不允许他进入,而南开大学也只安排他在相关活动中坐一般席位,张伯苓这位在南开校长任上40余年的老教育家,解放后却一度成了不受欢迎的人,晚景凄凉,令人唏嘘。1951年,因患脑溢血,病逝于天津,享寿七十五岁。
二、卓越的教育思想
张伯苓一生都在探索教育、实践教育,1934年,在南开创办三十周年校庆纪念会上,张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为南开校训,即“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形成了公能教育思想。
张伯苓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据此理解,公能教育思想,即学校培养学生,第一个要求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公德的人;第二个要求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为社会、国家服务的能力的人,因此,学生首先要有强健的身体,其次要有现代科学知识,第三要会运用这些知识于实践;第三个要求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与时俱进、善于创新的人才。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公能实际是全面素质教育的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张伯苓的解释全面反映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非常合理的。
三、公能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迪
1.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
南开学校对学生有着严格的品行教育。张校长对教育、对中国人真是太了解了。比如他谈道:“欧美之道德多高尚,公德与私德并重。我国人素重私德而于公德则多疏忽。”多少年过去了,国人进步有多少呢?举目四顾,心惶惶然。革命尚未成功,教育仍需努力。张伯苓说:“何以为人?则第一当知爱国。”要爱师长爱同学,还要爱物。公德心之大者为爱国家,为爱世界。他信奉这样的理念: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因此,张伯苓特意在天津南开中学内立一面一人高的大镜子,上面镌刻着四十字箴言,要求南开学子拥有整洁合适、积极向上的仪容仪表,提醒学生注意修身养性,提高道德情操。在南开学校,在校学生会因为品行未达到要求而被淘汰,而不是因为学习的原因遭淘汰。而学生考试作弊要被开除这条规定,在今天的南开大学依然奉行。
确实,德为人之本,做事先做人。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作为首要任务。我们教师要把立德树人的重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去,从细微处施以“润物细无声”的教化。让他们懂得坚守和发展“仁义礼智信”;让他们有爱国情,更有报国行;让他们爱自己,更加爱国、爱家、爱别人;让他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明辨是非、懂得礼仪、文明言行„„但德育并非只是教师口头上的说教,在南开,学校教师也非常注重言传身教,公能教育虽然针对学生提出,但张伯苓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到。为了禁止学生吸烟,他曾带头折断自己的烟杆,并当众销毁所存的吕宋烟,终其一生不再吸烟。他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博得广大师生的尊敬,这种榜样的作用在德育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教育好学生,也应该做到身正为范,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张伯苓非常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当时的南开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就连当时的南开女子中学,也开设了如学术、摄影、演讲、书法、绘画、歌咏、刺绣等课程。
“学生”就是要“学会生活”,学校也应该教会他们这些生活本领。可有时候,学校会教学生高深的数、理、化,然而却没有教他们一些生活中的知识。学生如果没有课外兴趣,下课后、放学后不知道要干什么;没有学习过生活常识,不会动手做生活中的小事。其实这些也应该是素质教育应该包含的。如今,我们在走过应试教育的误区后,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在这些方面,张伯苓早就为我们提供了先例,我们可以向张伯苓学习。
3.高度重视体育
张伯苓先生非常重视体育,他是最早将奥运概念带入中国,力促刘长春参赛奥运,也因此被誉“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说:“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他力倡“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
张伯苓在学校的各年级均设体育课,每周两小时。南开的“三点半”精神,即使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是相当先进的。南开的功课非常紧,可是,在下午三点半到晚饭前的那段时间里,没有一个学生能坐在教室中做功课,每一个学生都在操场上做自己喜欢的运动。张伯苓常说的一句话是‘不会玩的孩子是傻孩子。’就是张伯苓这一句话,在运动会上就有过“一人一项运动”,全校个个是运动员,每位老师都当裁判。
而反过来看我们今天的教育现状,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差,这似乎成了很多教师的共同感受。大学、高中新生军训时频频退场,升旗仪式上有学生体力不支,体力不足很难完成体育考试项目,这样的现象时时出现在新闻上和我们的身边。究其原因,确实有很多的无奈。有些家长说考试体育不重要,没必要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学生说没有时间锻炼,有些学校说“伤不起”,不敢太多地开设体育项目,也有社会上的人说没有充足的运动场所。而看看我们教师呢,又有多少人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无奈之下,国民的体育精神和身体素质,自然受到了很多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只培养“奥运冠军”,而忽视全民的体育,大众的体育。
所幸,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体育的重要性,体育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中考有了体育的一席之地,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开展起来。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规范性文件。其主要目的就是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有利于学生发展和学校体育发展。但要真正地把体育运动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陶行知说:“什么学校最出色?当推南开为巨擘”;温家宝说:“南开大学是同我们民族和国家的道路紧密结合的。”掩卷深思,难忘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之校训,敬佩于南开弘扬的“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感动于张伯苓用他的一颗中国心为中国教育书写了一个个传奇!向教育大家致敬!向璀璨的教育思想致敬!
第二篇: 张伯苓观后感
张伯苓,一个令我陌生又日渐熟悉的名字,悄悄走进了我的工作和生活。近日,单位组织全体师生集中收看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张伯苓》,看后,才方觉自己对这位老先生的孤陋寡闻。
张伯苓,生于天津,是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国奥运先驱,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立天津南开大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南开之父”。早在58年前,著名文学艺术家老舍、曹禺就说过:“知道有中国的,便知道有个南开。这不吹,也不是谤,真的,天下谁人不知,南开有个张伯苓!”可见,张老先生有着传奇的人生和经历,值得后人敬仰和钦佩。
该电视剧采取回放的方式,展现了张伯苓不平凡的一生。他从改造中国的“人”入手,以严氏家馆为起点,先后创办了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等系列学校,逐步建立起“私立民有”的教育体系,并培养出周恩来、曹禺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而张伯苓本人也从舍身“教育救国”的爱国知识分子成长为伟大的教育家。
看过此剧,作为青年教师,我很受感动和启发,同时,也颇为震撼。张老先生以身示范,用无声的力量教育自己的学生。试想,如果我们和学生认识的第一天,也能像张伯苓先生一样,带着他们到天津的大桥上去看一看、讲讲故事、给予他们激励,或许比我们在学校里事先写好的冠冕堂皇的稿件,更能给予学生尊重和情感的需要,我想,这就是张伯苓先生的与众不同之处吧!
同时,影片还告诉我们,办教育必须是开放式地办教育,要立于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所以南开的教育既吸收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又有中华民族的教育之精华。
当然,我们今天的教育某种层面上还是没有做到完全地开放与自主,真心希望实实在在做教育的人乃至当今的教育管理者,在看过此剧后,会引发深深地思考。
在这里,我真的要感谢拍摄这部电视剧的全体工作人员,是你们,让我深刻地认识并走进了这样一位伟大的人,让我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带给我深深地启迪与无限地思考。
第三篇: 张伯苓观后感
看了《张伯苓》以后很受感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中学的校长,有一种感动、震撼,确实有很强的冲击,让我们不得不反省,甚至愧疚。看到这么一个高大的形象,至少从我个人的感受,是非常感谢摄制组能拍这么一部好片子。
张伯苓和那一代知识分子为现代教育的开启、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在社会转型最关键的时刻,他们知中国,在中国建立了现代的教育制度,我想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作为当时教育总署,实际是教育部长,两任北大的校长,在当时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当中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身体力行,在开办新学当中,张伯苓、陶行知这样的人,在实践方面使得教育制度充满了非常丰富的内涵,而且他们的理念至今,我们应该承认他们对教育理念理解的深刻,是我们今天常常不能企及的。现在我们经常会抱怨我们自称泱泱大国50多年,没有再出教育家,我们甚至也在想没有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我们也没有出陶行知、蔡元培、张伯苓、老舍这样的大家式的校长,大家也提出了很多问题,甚至也在想我们出了很多高分生,我们拿了很多国际金牌,但是我们确实还没有培养出称得上我们社会的精英、领袖、大家的人。前面几位老师从艺术方面,从教育方面讲的,使我想到两个,50年代在院系调整的时候,受到很大伤害的是清华,当然当时很多人希望把它改成水土学院,但是清华国学当时是最强的,为什么做出那样的决定,肯定是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现代教育,几乎可以说把清华耽误了,尤其是人文学方面。清华现在在力图恢复,但是王国维那一代人开创的国学现在可能很难。因为理工科可以靠突飞猛进,但是文科、艺术类的一定需要时间。我前不久到了西南联大的旧址,我的一个朋友在那里做副馆长,陈晓亚副部长当时到了西南联大,拨了一笔钱抢救和保护西南联大,当时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在保护的非常差,除了不是原状的教室,西南联大非常惨,所谓中国历史上培养了那么多优秀大家的高校,但是今天我们没有好好开发它的资源。
我翻蔡元培先生的传记和文献的时候,知道他走访了天津,去天津的次数非常多,访问了很多学校,可见当时南开和天津的经验,对蔡元培确定中国教育制度的时候,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这个片子里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张伯苓作为大家的学术魅力、人格魅力的完美的契合,中国教育家的完美的形象,使我感受到一个是感谢,一个是使我们更有信心地应该有一批作家、艺术家去挖掘这样丰富的资源,陶行知先生、蔡元培先生、西南联大,这些如果讲起故事,如果拍起片子,都会非常生动。而且现在好多人不认识张伯苓,当然也不认识蔡元培,我们这些人都是后代,至少我们通过学习历史知道,所以现在在这个时刻,我觉得用这种形象的方式来把他留下来,可能具有长远的意义。
这里边还谈到当时办西学的时候很重要的争论,科学技艺之争争论了很多年,这个片子里其中一个片段就是有的人认为把西方的东西拿来,就会把中国的东西毁掉。但是蔡元培先生说你知中国你才能为中国,你超越西方才能发展,那些东西恰恰代表了现代发展,吸纳了西方的东西,没有把中国的东西丢掉,特别是民族的东西没有丢掉。今天我们在教育制度改革的时候,教育部其实也饱受争议的困扰,我们这些人也算海归派,我们从国外的时候是要为中国服务的,我们敢说我们继承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热爱祖国的传统,是不是现在教育改革受到外国东西的影响,使我们的教育濒临危险。很多人拿来主义,把很多简单的东西变成别人不能理解的东西,固然代表了一部分人学习西方的教育和方法,总结了祖国的知识分子在教育方面还是希望吸纳教育理念,把爱国的教育发展起来。
我看了张伯苓先生的办学,感到现在有的像是丢了精神一样,你说爱国主义的东西有没有,我们天天升旗,但是孩子对祖国的东西越来越淡了。教育界看了《张伯苓》以后,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兴奋更激动,最近这封信在总书记那儿批示以后,中央也好,教育部也好,都做调研,大家在想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现代教育。前不久我在会上说过这样一个观点,理论界现在争论好像没有什么起色,如果有另外的语言能表达一种教育,我觉得可能会对教育内部的争论产生一种力量。所以我看了《张伯苓》以后,是用文学艺术的语言表达对教育的理解。所以现在学教育的人,或者是搞教育的人,从这个片子里受到一些启发。
第四篇: 张伯苓观后感
在创作中,我们也尽量细腻刻画了作为儿子、父亲、丈夫的张伯苓多重的情感世界,在张伯苓得知当飞行员的儿子牺牲后的若干场戏里,设计了几场重戏,令观众能够准确感受到他失子的痛楚和千方百计对妻子隐瞒的复杂心态。
自然,展现张伯苓与日本侵略者的情感冲突也是必须写到位的一条情感线索。在张伯苓赴日本“忍辱考察”几节戏里,我们写了他耻辱与佩服交织的复杂思绪;在日本装甲车闯进校园捣乱示威一场戏里,我们在表现他的愤恨同时也写足了他对狂妄的侵略者鄙视和嘲弄。
当自己的学生被日本飞机炮弹炸死时,设计了这样的情节:张伯苓怀抱着死去的学生,冲着对在空中盘旋的日本飞机怒喊:“你们不就是要炸毁南开吗?你们不就是要杀死我张伯苓吗?你们冲我来!!”将他与侵略者不共戴天的仇恨情感推向极致。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张伯苓是教育家,是一生矢志不移的爱国主义者。在阅读关他的史料时,我们就被张伯苓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使我们逐步走进了张伯苓的内心世界,深深感受到了他的性格魅力并且把握了他性格核心。
张伯苓在当时的中国是谁都要卖他几分面子的人,他的影响不只在教育界。国共两党、日本人、美国人,军阀官场,学者名士、江湖豪杰、实业界大佬他都有相当深的人脉。周恩来见到他要恭恭敬敬喊校长,蒋介石见了他也总是恭恭敬敬的三个字:伯苓公。
作为名牌大学的校长,张伯苓却不是一个标准的儒生。毕业于水师学堂、当过海军军官的他有着一股武士的豪爽之风。这令他与众不同地有着鲜明的性格。而天津卫这块租界林立,华洋混杂的特殊环境,也给了张伯苓许多处事方法的熏染。所以,在创办南开的过程中,他有着自己独到的处事方式。
在杂驳纷乱的社会中,他进能伸、退能守。运用自如地应对各种各样的人物。“用军阀的银子办教育就如同拿大粪浇出鲜嫩的白菜一个理儿”,张伯苓的这个逻辑很能说明他务实的处事原则。他干起事儿来总是有着天津人那股“嘎”劲儿,说起话来更有天津话的“糙”味儿。但这“嘎”和“糙”里都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像“年轻人憋得着尿憋不住话,老年人憋得住话憋不住尿”、“南开南开,越难越开!”等这类只有张伯苓才有的话语我们都用在了剧中的节骨眼上,生动地体现出了张伯苓的独特性格。
但是只靠原有文字记载要支撑起一部长篇电视剧主人公的曲折历程和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创作者,我们必须超越了历史资料的记载,根据他性格、思想和价值观念的逻辑路线和真实记载展开大胆的想象,挖掘和虚构了精彩情节和细节。“七七事变”,日本军队将张伯苓半生心血建立起来的南开夷为平地后,张伯苓也曾痛不欲生,那一刻永不言败的他的精神也几乎垮倒。但是他最终仍然崛强地站立起来。为了准确展现这回肠荡气的一瞬,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小男孩子敲开他关闭了几天的房门,要求到南开去上学,张伯苓伤心地告诉孩子:“南开没有了,被日本人炸毁了……”小男孩拿出一枚硬币递到他的手上说:“我给您捐款在该一个南开好么?”这令张伯苓大为感动,压抑在心底的崛强瞬间爆发出来,随后他在记者招待会上掷地有声的宣布:“物质的南开可以炸毁,但精神的南开是永远炸不毁的!”
艺术的真实应当比现实的真实更真实。只是由于在还原张伯苓和再现张伯苓的临界点上找到了恰当的定位。这个人物终于得到专家们和观众们特别是南开人的认可。一位观众在观后感中写到:“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小人物的出现,巧妙又准确地揭示了张伯苓内心情感,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剧作家的情感浓度,并与剧作家一同经历了其间情感的波澜。正是全剧中的许多这样的细节让我领略到张伯苓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矢志不移地用先进的文化拯救国人“愚、弱、贫、散、私”灵魂的艰难历程。这里,虽看不见硝烟,但一样悲壮、曲折。而张伯苓性格里的大情、大义、大勇、大智,也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这也正好应验了中国的一句古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深乎意”
写历史剧也罢,写历史人物也罢,首先必须尊重历史。对重大历史事实已经深入人心的结论进行轻率改动,并不是明智之举。但是,囿于历史教科书的有限文字,刻板复制文字历史记载也是走不上艺术成功之路的。贵在有胆,所求是魂,是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在创作一开始我与主创们就统一了认识,必须充分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为剧中人作了既附和人物性格又付和历史背景的虚构剧情。像美国外教罗伯特和日本外教千岛缨子大半生献身南开教育和他们爱情传奇;还有跟新学较劲较到死的迂腐儒生沈华庭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却刚烈不屈,终成为张伯苓敬重有加的“逆友”等情节的虚构设计……又如剧中的张伯苓的得力助手武思平、车行远、石玉坚等角色,都是根据多位跟随张伯苓一同创建南开的真实人物原形虚构的。这样不仅免去了真实人物及其作为对号入座的烦恼,也使张伯苓身边的人物更加丰满、鲜活。都为塑造好张伯苓这个形象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写张伯苓,不是只是当历史剧写,也是当现代剧写。大家看张伯苓,不仅仅是要人们追忆这段历史和这个人物,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解张伯苓这个教育家对当今社会教育事业的现实意义。张伯苓是一个非常值得人尊敬和学习的人物,他的事迹和精神,对当今的教育界都有积极关照意义。
前日,习主席在视察南开大学时说了这样一番话:“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你们心中总要怀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你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我理解,这不仅是对今天莘莘学子们寄予的厚望,也是对创建南开大学的张伯苓那一代人的一种褒扬与肯定。
周振天 作家,国家一级编剧,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长篇小说《玉碎》作者,电视剧《张伯苓》编剧、《神医喜来乐》编剧,电影《红海行动》总策划。作品先后多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
第五篇: 张伯苓观后感
周六晚上,欣赏了张元龙先生回顾爷爷、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先生献身中国教育事业的往事,很感人!看到节目中用了电视剧《张伯苓》一些画面,不禁感怀万千。自然回忆起十几年前创作长篇电视剧《张伯苓》的点点滴滴。
作为一位中国近代的爱国教育家,张伯苓身上强烈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不甘沉沦、不甘外辱,立志救国、建国的宝贵精神。也有着“五四”前后投身于救国的有智之士所共有的深刻的反省精神。同时他也有着那个时代人们所共有的困惑和缺憾。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中国近代史许多重大事件在他的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折射。毫不夸张的说,张伯苓的人生就是那段历史的一个缩影。在创作中,我们紧紧抓着张伯苓的情感的主线索,就是他对灾难深重祖国的挚爱、对饱受列强屈辱的中华民族崛起强大这一远大目标矢志不移的追求。张伯苓赴东北以“中国不亡有我在”的讲演深深打动张学良;日本军队炸平南开学校之后,张伯苓对记者发表“物质的南开可以炸毁,但是精神的南开是永远炸不毁的”的演说;新中国成立之后张伯苓毅然将重庆南开中学无偿捐献给国家等多场戏中,剧中都浓墨重彩地揭示了张伯苓的深切的爱国情怀。
在创作中,我们也尽量细腻刻画了作为儿子、父亲、丈夫的张伯苓多重的情感世界,在张伯苓得知当飞行员的儿子牺牲后的若干场戏里,设计了几场重戏,令观众能够准确感受到他失子的痛楚和千方百计对妻子隐瞒的复杂心态。
自然,展现张伯苓与日本侵略者的情感冲突也是必须写到位的一条情感线索。在张伯苓赴日本“忍辱考察”几节戏里,我们写了他耻辱与佩服交织的复杂思绪;在日本装甲车闯进校园捣乱示威一场戏里,我们在表现他的愤恨同时也写足了他对狂妄的侵略者鄙视和嘲弄。
当自己的学生被日本飞机炮弹炸死时,设计了这样的情节:张伯苓怀抱着死去的学生,冲着对在空中盘旋的日本飞机怒喊:“你们不就是要炸毁南开吗?你们不就是要杀死我张伯苓吗?你们冲我来!!”将他与侵略者不共戴天的仇恨情感推向极致。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张伯苓是教育家,是一生矢志不移的爱国主义者。在阅读关他的史料时,我们就被张伯苓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使我们逐步走进了张伯苓的内心世界,深深感受到了他的性格魅力并且把握了他性格核心。
张伯苓在当时的中国是谁都要卖他几分面子的人,他的影响不只在教育界。国共两党、日本人、美国人,军阀官场,学者名士、江湖豪杰、实业界大佬他都有相当深的人脉。周恩来见到他要恭恭敬敬喊校长,蒋介石见了他也总是恭恭敬敬的三个字:伯苓公。
作为名牌大学的校长,张伯苓却不是一个标准的儒生。毕业于水师学堂、当过海军军官的他有着一股武士的豪爽之风。这令他与众不同地有着鲜明的性格。而天津卫这块租界林立,华洋混杂的特殊环境,也给了张伯苓许多处事方法的熏染。所以,在创办南开的过程中,他有着自己独到的处事方式。
在杂驳纷乱的社会中,他进能伸、退能守。运用自如地应对各种各样的人物。“用军阀的银子办教育就如同拿大粪浇出鲜嫩的白菜一个理儿”,张伯苓的这个逻辑很能说明他务实的处事原则。他干起事儿来总是有着天津人那股“嘎”劲儿,说起话来更有天津话的“糙”味儿。但这“嘎”和“糙”里都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像“年轻人憋得着尿憋不住话,老年人憋得住话憋不住尿”、“南开南开,越难越开!”等这类只有张伯苓才有的话语我们都用在了剧中的节骨眼上,生动地体现出了张伯苓的独特性格。
但是只靠原有文字记载要支撑起一部长篇电视剧主人公的曲折历程和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创作者,我们必须超越了历史资料的记载,根据他性格、思想和价值观念的逻辑路线和真实记载展开大胆的想象,挖掘和虚构了精彩情节和细节。“七七事变”,日本军队将张伯苓半生心血建立起来的南开夷为平地后,张伯苓也曾痛不欲生,那一刻永不言败的他的精神也几乎垮倒。但是他最终仍然崛强地站立起来。为了准确展现这回肠荡气的一瞬,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小男孩子敲开他关闭了几天的房门,要求到南开去上学,张伯苓伤心地告诉孩子:“南开没有了,被日本人炸毁了……”小男孩拿出一枚硬币递到他的手上说:“我给您捐款在该一个南开好么?”这令张伯苓大为感动,压抑在心底的崛强瞬间爆发出来,随后他在记者招待会上掷地有声的宣布:“物质的南开可以炸毁,但精神的南开是永远炸不毁的!”
艺术的真实应当比现实的真实更真实。只是由于在还原张伯苓和再现张伯苓的临界点上找到了恰当的定位。这个人物终于得到专家们和观众们特别是南开人的认可。一位观众在观后感中写到:“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小人物的出现,巧妙又准确地揭示了张伯苓内心情感,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剧作家的情感浓度,并与剧作家一同经历了其间情感的波澜。正是全剧中的许多这样的细节让我领略到张伯苓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矢志不移地用先进的文化拯救国人“愚、弱、贫、散、私”灵魂的艰难历程。这里,虽看不见硝烟,但一样悲壮、曲折。而张伯苓性格里的大情、大义、大勇、大智,也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这也正好应验了中国的一句古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深乎意”
写历史剧也罢,写历史人物也罢,首先必须尊重历史。对重大历史事实已经深入人心的结论进行轻率改动,并不是明智之举。但是,囿于历史教科书的有限文字,刻板复制文字历史记载也是走不上艺术成功之路的。贵在有胆,所求是魂,是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在创作一开始我与主创们就统一了认识,必须充分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为剧中人作了既附和人物性格又付和历史背景的虚构剧情。像美国外教罗伯特和日本外教千岛缨子大半生献身南开教育和他们爱情传奇;还有跟新学较劲较到死的迂腐儒生沈华庭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却刚烈不屈,终成为张伯苓敬重有加的“逆友”等情节的虚构设计……又如剧中的张伯苓的得力助手武思平、车行远、石玉坚等角色,都是根据多位跟随张伯苓一同创建南开的真实人物原形虚构的。这样不仅免去了真实人物及其作为对号入座的烦恼,也使张伯苓身边的人物更加丰满、鲜活。都为塑造好张伯苓这个形象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写张伯苓,不是只是当历史剧写,也是当现代剧写。大家看张伯苓,不仅仅是要人们追忆这段历史和这个人物,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解张伯苓这个教育家对当今社会教育事业的现实意义。张伯苓是一个非常值得人尊敬和学习的人物,他的事迹和精神,对当今的教育界都有积极关照意义。
前日,习主席在视察南开大学时说了这样一番话:“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你们心中总要怀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你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我理解,这不仅是对今天莘莘学子们寄予的厚望,也是对创建南开大学的张伯苓那一代人的一种褒扬与肯定。
周振天 作家,国家一级编剧,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长篇小说《玉碎》作者,电视剧《张伯苓》编剧、《神医喜来乐》编剧,电影《红海行动》总策划。作品先后多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
第六篇: 张伯苓观后感
《张伯苓年谱长编》的出版在我国现代教育史研究方面是一件大事,我相信它的出版对我国现代教育史的研究,特别是现代史早期的研究,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伯苓先生开创中国现代教育的实践是自觉的,是受其教育思想以及社会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指导的。这些都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中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和启迪作用,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我个人虽然不是教育思想的研究者,但由于我得以成长的中学、大学与张伯苓先生的历史渊源,我也写过一两篇短文章来阐发张伯苓先生的思想,如关于公能教育的思想。但张伯苓先生不是一个教育理论的研究者,极少留下由他本人执笔写作的文字,所以我在写作有关张伯苓先生的教育实践和思想的文章时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梁吉生先生的《张伯苓年谱长编》的出版,显然会大大便利对张伯苓先生教育实践和思想的研究。
我感到此书不仅是一部学习张伯苓先生如何为人、做事、思想的好教材,也是一部研究张伯苓先生的实践和思想的好引导。它是张伯苓先生一生75年的编年活动史和思想史,长达126万字,材料极其详尽和翔实,叙述极其全面和客观,读之能窥见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张伯苓。我当年上西南联大时几乎没有见过张校长,这给我形成一种印象,似乎他从不过问西南联大的事。读了《张伯苓年谱长编》,就纠正了我原来的印象。我写作有关“公能”校训的文章,费了很大劲才弄清“公能”校训的起源,《张伯苓年谱长编》对此有明确的叙述,查一下就清楚了。我相信这部皇皇巨著的出版,定能帮助广大读者深刻理解张伯苓先生的历史和思想,推动我国理论界和教育界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继承这笔教育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推动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