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实现共产主义必然性与长期性的认识【5篇】

时间:2021-08-22 热门文章 点击:

共产主义是一种政治观点和思想体系。它起源于德国。今天的共产主义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为基本思想。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实现共产主义必然性与长期性的认识的文章5篇 ,欢迎品鉴!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实现共产主义必然性与长期性的认识篇1

  共产主义仅仅是一个虚幻的乌托邦设想,还是有其必然性与现实性?这是正确认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首先必须要正视和回答的问题,也是以共产主义为价值追求的共产党人必须深刻理解的问题。只有对这个问题做出明确而有效的解答,理论阐释和宣传才可能达到理想的实际效果。针对这个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联系历史和现实,可以做出明确的回答:共产主义不仅具有其逻辑的必然性,而且具有真切的现实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其一,现今社会与时代已经具有共产主义因素的萌芽或征兆

  马克思曾指出:“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按照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他对共产主义特征与本质的分析是不是在现时代已经有所表现和征兆呢?确实如此!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今天社会成员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自由结社即是征兆;共产主义社会以自由时间为财富,今天注重休闲即是征兆;共产主义是普遍联系、开放交往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今天的全球化、地球村即是征兆;共产主义摆脱了物的奴役,今天社会发展出现的后物质主义取向即是征兆;共产主义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今天社会对个体权利与发展的愈益关注即是征兆;共产主义强调社会关系的和谐融洽,今天发达社会三大差别的日渐缩小即是征兆。以上这些现象征兆都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内生或具有的,而是在内外压力与对矛盾危机的改革调整中不断发育的新社会因素或其萌芽。对于这种新社会因素在旧社会中的萌芽,马克思也曾作过明确的论述。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从无中发展起来的,也不是从空中,又不是从自己产生自己的那种观念的母胎中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发展过程内部和流传下来的、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内部,并且与它们相对立而发展起来的。”在1871年《法兰西内战》一书中,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由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就此而言,从今日时代与社会内部所生成和具有的新社会因素看,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已经显露。换言之,今日之时代与社会实际正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趋势在发展。

  其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将共产主义理解为一种理想社会形态,同时还理解为一个从现实的人出发,解决现实问题的持续的历史过程与历史运动

  按照传统理解,共产主义是一个要经过很长历史时段才能实现的美好社会形态。一方面,这种“社会形态论”的理解聚焦于未来的理想目标、美好结果与应然状态,突出了共产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上达到的层次高度,指明了人类社会依循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必然走向,因而具有极强的价值定向和功能定位意义。但另一方面,这种“社会形态论”的理解对把握共产主义而言又并不全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逻辑,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理想,更是一个从现实的人出发,不断满足人的现实利益需求、不断推进人的自身发展、不断实现社会理想的持续的历史过程与历史运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这一观点可以称之为对共产主义“现实运动论”的理解。这就启示我们必须要把共产主义放在现实的基础上与历史的条件下进行研究与探讨。正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的,要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确实,社会主义只有从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关心现实的人,不断满足人的现实利益需求,它作为一种理念与制度才会具有吸引力。如此,社会主义才具有现实性。换言之,共产主义作为现实运动过程与美好社会理想是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正是通过这样一种现实的不断运动过程,美好的社会理想才最终得以实现。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才强调指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必须用唯物史观看待事物,既要志存高远守护革命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干好现实工作,把二者统一起来而不是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依据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理论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党员党性的两方面统一要求是有明确理论依据的。既然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进现实的改革发展,破解难题、保障民权、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自由、权利与幸福,就是在扎实的推进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就此而言,虽然不能说共产主义社会当下即是,但也可以讲共产主义运动当下即是。

  其三,共产主义追求的是人们在发展上的互为条件,整个人类共同体关系的和谐融洽与利益共享

  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历史形势下,人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类”问题,即整个人类需要共同面对与解决的问题。面临这样一些“类”问题,利润至上的资本逻辑、唯我独尊的霸权观念、野蛮粗暴的独断思维,甚至为自身利益不惜在世界到处制造事端乃至挑起战争的帝国主义行径是不会有任何实际解决效果的。实际上,面临这样一些关系整个人类命运的共同问题与挑战,负和博弈、零和博弈的思维都是不足取的,以牺牲绝大多数人为代价换取少部分人的发展最终是行不通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文豪但丁讲的“一部分人统治,一部分人受苦”的旧纪元基本原则必将越来越不适应于不断进步中的全球治理。只有共产主义的正和博弈思维,人类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才能提供最终的问题解决之道。换言之,资本主导与支配的逻辑根本无法破解全球化的困境,全球性问题解决的需要将不得不最终采用马克思所主张的共产主义的思维逻辑与价值取向。这不是一种想象的必然性,而是一种现实的必然性:除非如此,否则问题不得解决。这一正和博弈、共同发展的价值思维鲜明体现在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呼吁与倡导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广泛领域;不仅适用于地区国家之间,也适用于同域外国家开展合作。”虽然今天人类社会尚处于市场经济时代,但资本逻辑的弊端已经非常明显,新的思维与价值取向乃大势所趋!

  其四,飞速的科技进步正在为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奠定技术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而现在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科技的不断创新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普遍发展,而且极大地强化与密切了整个世界的普遍联系与交往,使得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更明显地呈现出马克思所讲的“世界历史”的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的:“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进而言之,人类社会的科技创新具有加速度的特征,加速度的科技创新必将带动人类社会的加速度发展,从而会极大加速美好社会的实现。由上而论,共产主义似远矣,共产主义乃近矣!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实现共产主义必然性与长期性的认识篇2

  所周知,共产主义是超越资本主义的一种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但对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到底所言何物,很多人既不清楚也不深究,于是乎,“共产主义”一直备受诟病、背负误解。正如涂尔干所言,共产主义实际上“在我们心中唤起的只是含混不清的概念,模糊的印象、偏见和情绪交织在一起”。曾一度,共产主义亦成为当代中国舆论场上处于风口浪尖的热词,各种“傲慢与偏见”也纷至沓来。对此,我们既不能纵容一些无根据无研究的冷嘲热讽肆意蔓延,也不能容忍坊间种种流言蜚语任意传播,更不能被形形色色看似有理实则荒谬的错误认识蒙蔽双眼、充耳不闻、听之任之,而必须直面问题,回到马克思,以正视听。

  “历史之谜”的解答与自觉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在这里,“社会”应该是蕴含并实现了人、自然和社会三者内在贯通与统一的“大社会”范畴和广义规范性概念,也是马克思所开启的考察共产主义的崭新理论视域。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的规范性和应然性规定已经将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本质界定涵盖其中,换言之,“社会”内在地包含共产主义的维度并明确地指向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对人类历史之谜的觉解,是对深处异化境遇的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历史自觉,是扬弃人的异化、回归人的“社会”的现实出路。实际上,在马克思那里,“社会”与共产主义的内在价值指向是高度一致的,“共产主义”正是基于“社会”的规范性并作为其应有维度的现实展开。

  那么,“共产主义”又是如何在马克思的思想视域中展开的呢?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的发展依次概括为三种不同形态。第一种形态的共产主义的视野是狭隘的、认识是有限的,它“否定人的个性”,并认为“物质的直接的占有是生活和存在的惟一目的”,它“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最多只能被称之为粗陋的共产主义。第二种形态是具有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尽管它是要求“废除国家的,但同时是还未完成的,总还是处于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影响下的”,尽管它已经了解私有财产这一概念,但还不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

  在对共产主义的前两种形态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正面立论,阐述了第三种形态的共产主义,即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这种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揭示了私有财产的本质,也表达了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正如马克思所说:“整个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的运动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而在共产主义之前,“迄今还不存在人的生活,而只是存在着驱使人们沦为奴隶或剥削者的经济生活。”因此,共产主义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的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要言之,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真正觉解,它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真理。在这里,共产主义被提到对“六对”矛盾和历史之谜解答的原则高度。乍一看,一切矛盾似乎都将在共产主义社会之中被彻底消解,难道人类历史就将终结于共产主义?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共产主义并不是化解一切矛盾的“灵丹妙药”,共产主义不会也不可能没有“矛盾”。

  人的解放的“必然形式”和“有效原则”

  也许,经典作家早就预料到“共产主义”的可能遭遇,因此,为了防止形形色色地把“共产主义”神话化、妖魔化的现象,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话锋一转:“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并且强调,这种现实的运动“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正是这样一种现实基础,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因为这种存在状况只不过是各个人之间迄今为止的交往的产物。”可见,作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产主义社会,首先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以及与此相关的普遍发展的世界交往的现实性基础之上的。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马克思意味深长地指出,共产主义“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但是,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的形式”。在这里,如果说“社会”指向的是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和理想状态的话,那么,“共产主义”代表的不就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现实的运动和历史过程嘛。因此,历史地看,共产主义的不同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都具有必然性,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的共产主义形态同样具有历史必然性,但它绝对不是人类的“千年王国”,毋宁说,这样的共产主义不可逆转地结束了人类的“史前史”,又不可逆转地开启了真正的“人类史”。

  所以说,马克思对“社会”的本质规定中已经包含了共产主义的发展向度。未来的共产主义奠基于当下的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它立足当下,又指向未来,既有现实关切,又不乏终极关怀。在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合、甚至叙谈都是充分的,“人与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在他们那里不是空话,而是真情,并且他们那由于劳动而变得坚实的形象向我们放射出人类崇高的精神之光。”很显然,现实的、形下的共产主义运动又必将生发出超越的、形上的共产主义意蕴和力量。

  辩证地把握“共产主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

  事实上,“共产主义”本身就具有现实性和超越性的双重维度。正如张曙光教授所言:作为理想和信仰而存在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理念”,体现的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大道之行,所以能够成为人的道义的源泉,并对现实有巨大而持久的批判力量;作为历史和现实存在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及“形态”,则体现了人类具体的社会历史演进,不可能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形态,相反,它还要被置于审视和批判的位置上。因此,偏执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仅仅囿于纯粹现实性的共产主义只能是粗陋的共产主义的代名词,而一味追求超越性的共产主义必然导致“乌托邦主义”。

  应该说,马克思本人并不承认自己是乌托邦主义者。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一生正是“批判乌托邦主义者”的一生,“在这种批判中,马克思表明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特别是这样的黑格尔的学生……反对一切描绘社会未来状态、反对一切无中介地同现实存在相对立的空洞的应该”。按照施米特的理解,马克思“确实超出了黑格尔所设定的界限,即超出那对一切历史的未来说来是超然的思辨界限。马克思追随黑格尔,虽然反对空洞的理想,却没有停止对现实存在着的东西进行理解和分析。”也就是说,“在马克思那里,乌托邦意识以潜藏在目前存在着的东西中的可能性为基准,去预想未来的人类现实。在马克思那里,对状况的严密分析和预见未来的意识,一起组成历史过程的要素。”因此,从现实的基地上生发出来的“共产主义”截然不同于空洞的“乌托邦主义”。

  那么,应当如何评判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价值悬设”或“价值承诺”呢?其实,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阶段都有对更加美好、更加理想的生活的期盼,进而构筑了形形色色的乌托邦或社会理想。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乌托邦的传统源远流长?为什么社会理想对于人类又具有如此强烈的吸引力甚至永恒魅力?从根本上来说,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理想归根到底是人的理想,是人对未来美好社会图景的展望和构想,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的价值预设及其“应当”逻辑源于人对生活“意义”和社会“秩序”的追寻。

  最后,辩证地把握共产主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还应当有这样一种基本的理论常识和自觉,即共产主义必胜,但绝不会速胜;共产主义是长期的,但绝不是遥遥无期的。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实现共产主义必然性与长期性的认识篇3

  摘要:未来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指的是当物质发展极为丰富,社会高度和谐,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民按需分配的一种理想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可能性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质疑,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一种等同托马斯.莫尔、傅里叶等人理论思想的空想社会主义,本文从历史范畴、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等角度来分析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历史必然性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界限时,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①所谓按需分配,简单意义上来讲,就是广大民众需要什么,这个社会就提供给民众所需的消费品,把人们的需要作为分配的标准和尺度,让人们的需要走在分配的前面。虽然空想社会主义者最早提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但是他们并没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它是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观点。它并不是空想,而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一、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划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形态》一书中指出,按照从低到高的发展形态依次为:“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封建主义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社会主义所有制最后过渡到共产主义所有制”。②当然一个国家不必经历所有的所有制形态,可以是跳跃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但基本的发展顺序是不能颠倒的,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形态来看,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具有现实可能性,首先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物质财富不断地积累,及精神财富的不断丰富,当社会发展的量集聚达到一定程度,总能达到质的根本改变,只不过这样时代的来临是我们无法体验到和与预知到的,我们不能确切的说共产主义明天实现或者共产主义哪一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发展,因为我们无法预知到未来社会在具体什么时间发展到什么时间,这是所有科学都无法预知的。但就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可能性看,它在理论上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在实践上达到了上面我们所说的条件也是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的。因此,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并不是一种空想,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下,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与设想,无论社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这种期盼与猜想永远是指引我们朝着中产主义康庄大道前进的导向。历史是发展着的,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坚信总有一天我们终将会实现这个遥不可及的共产主义梦。

  二、科技的发展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按需分配,那么,在具备了极为丰富的产品之后,如何分配到每个人手里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因为,一方面全体社会成员数量相当庞大,每个人的需要又各不相同;另一方面,需要分配的产品也数量庞大,产品种类也极具复杂,那么,这就要依赖于发达的科技了。

  我们提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需要以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那么巨大社会生产力的产生必然会消耗社会资源和能源,那么,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资源的有限性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怎么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呢,这就需要科技的发展来为我们提供可以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的新能源,比如说,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清洁能源,例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等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会研发出既能够满足需要又可以保护环境的健康的能源,而且这些能源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给我们需求,它不但不会随着我们的需求的增加而总量减少,而且会产生一种循环,我们使用多少,它就会补给总量多少。因此,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源的迅速发展弥补了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缺陷,不仅如此,在其他一些方面,例如,生活或者学习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三、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一个长期性的全球性的过程

  在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前,我们还要很长的路要走,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西欧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生产力比较高,但依然不够,而且资本主义的弊病时不时的会暴露,资本主义的一些矛盾依然存在,贫富差距依然很大,再加上南非东亚一些落后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还很低下。因此,它与共产主义社会所设想的按需分配,生产力水平极大发展,精神极大丰富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必须在坚定信念的基础上,一方面转变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物质财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创造越来越多的精神财富;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另一方面,增强国家与国家间的联系,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国际合作,彼此互通有无,不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共同发展。最后,全世界人民应该联系起来,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不断努力。

  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它不可预见或者说是个漫长的过程就断定它的不可实现性,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未来很遥远,但经过一代又一代艰苦勤奋的奋斗,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终会实现。正如程恩富在《现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中所说:“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因此,我们不能非历史的谈共产主义,我们现在只是提出一些设想,至于是否符合实际,还有待于未来的实践去检验”。③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5-306页。

  ②《社会主义思想史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第106页。

  ③程恩富:《现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作者简介:魏丽霞,硕士研究生,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专业。)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实现共产主义必然性与长期性的认识篇4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于理想的社会存在状态和社会制度的追求始终是最为激荡的洪流,而这所有的洪流最终将汇聚成人类文明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和科学的社会制度,一定会在不断的实践发展过程中始终指引着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

        一、共产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的价值信仰和追求有着科学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的本质是追求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实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人类史上最为崇高的价值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它超越了以往的所有社会形态的价值理念。因此,共产主义理应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追求目标。所以,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和把握首先应从本质上从价值理念层面上去把握,而不应仅仅从物质层面去理解和把握。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共产主义是所有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理想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实现,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运动规律的深刻揭示和科学把握之上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是经得起考验的真理力量,体现着社会发展运动的客观规律和立场,它既不是空想也不是臆造的,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人类发展的历程在不断印证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到来的历史逻辑,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预演着共产主义必将到来的客观现实。

        二、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进步的现实运动

        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运动、发展、变化、进步的过程,人类有史以来的社会实践正是一个不断追求发展进步让更多人获得自由发展的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讲,整个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发展进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是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发展到发展、从少数人发展到多数人发展,直至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逐步接近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的过程。因此,我们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实现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在社会自身运动的过程中在不断的积累着共产主义因素的过程,这个变化进步的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由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是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而且不管目前处在哪个发展阶段、哪种社会形态,不管承认与否,大家都在这条最终通往共产主义的大道上,人类只要追求向上向前发展就是在不断接近共产主义的目标,因此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动,都是在为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实现不断积累物质基础和文明成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共产主义已经在路上。

        当代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继续取得发展和进步,正是因为它学习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不断进行自身的改良,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实行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缓解了自身的矛盾和危机,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延续,这恰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伟大和胜利,而绝不是资本主义自身的胜利,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投降”、学习、借鉴的结果。而这个结果的取得绝不是资产阶级的良心发现,是工人阶级不断斗争取得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这种资本主义自身的社会矛盾运动也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促进资本主义不断量变的过程,这种量变体现为共产主义基本要素不断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发生质变,实现社会形态更替。

        在当今中国,要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同样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历史过程,必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必须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遵循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不走邪路歪路老路,同时借鉴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同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结合起来,脚踏实地的推进我们的事业。

        人的发展是无止境的,社会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但这种发展在满足了物质层面的正常需求之后,更本质的体现在精神、文化发展的层面上,从这个角度讲,物质需求有限度,精神发展无止境,共产主义永远在路上。

        三、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是一种历史必然

        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依靠自身的改良、变革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解决,资本主义虽然学习吸收了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有效地缓解了自身矛盾,促进了发展。但这种改变是有限度的,如果不从根本上突破所有制的性质,则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只会呈现不断深化、不断扩展的趋势。资本主义战后普遍施行高税率,加大政府二次分配权重,实现了一个时期较好发展。但随着竞争加剧,各国为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又不得不逐步降低税率,这样必然带来两个方面的结果:一个是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减少,为了保持社会福利,各国政府只能大量举债,致使债务危机频发,为缓解债务,只能开动印钞机,并从一国逐步扩展到资本主义阵营,最终演变成金融危机,因此金融危机说到底还是资本主义自身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产物,而且只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改变,这种危机必然会周期性爆发,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另一个是进一步扩大了两极分化。据统计,目前美国1%的最高收入群体拥有全国25%的财富,是1980年水平的2倍,而10%的最高收入人群的财富同期增长了3倍,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社会代价越来越高。诺比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指出,全球化不仅仅拉大了国家间的贫富差距,而且加强了本国社会内部的不平等。因此,资本主义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必然是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是客观规律、历史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今天的中国社会,出现了共产主义“虚无缥缈论”“遥不可及论”等错误的观点和看法,针对这些观点看法,必须正本清源。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的“病理解剖”基础之上,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剖析资本主义社会、预测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必然逻辑归宿,马克思本人早已对共产主义的实现进行了阐述,他立足于现实性基础,得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胚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因此,在资本主义这个躯壳还能容许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共产主义不会自动到来,同样,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极大丰富的物质基础为前提,共产主义也决不会出现。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代表着一种社会生产力持续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阶级差别彻底消失,以及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品质都能达到很高层次的社会阶段,这个阶段是不可能在短期内“跑步”进入的,必须要经过一个连续性的发展增长过程,是各种共产主义要素逐步积累的过程。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突飞猛进,应该说我们离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按需分配的目标在一步一步接近。比如,我们正在进行热核聚变的可控利用实验,即人造太阳,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科学家估计,根据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状况,这一梦想有可能在30到50年后实现,届时,稳定运行的热核聚堆所产生的能量可以够人类使用数亿年乃至数十亿、百亿年,人类将从“石油文明”走向“核能文明”,彻底解决能源对人类的束缚。能源问题解决了,则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因为理论上讲,只要有足够的能源就能生产出足够的物质来,能源和物质是相互转化的。至于按需生产分配,由于互联网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个性化定制,按需生产、分配已经成为现实。以上这些是共产主义必然到来的物质支撑。同时对于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要有一个正确的科学认识。所谓的物质极大丰富,是相对于人的正常需求而言的,只要能满足人们的正常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就算是极大丰富了,剩下的就是追求精神层面的发展和进步了,而不是让人类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的穷奢极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在现阶段,我们的生产力还不是高度发达,但全社会的商品供应、物质消费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基本上满足了人们的正常需求,甚至对有些富裕阶层完全可以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因此,仅从物质层面上看已经让很多人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共产主义”,而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财富分配严重不公。如果能够相对公平地分享财富,则会让更多的低收入人群也能过上相对体面富足的生活。所以,改变生产关系,消除两极分化也是共产主义的应有之义。

        共产主义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信仰。坚守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马克思曾经在一封信中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会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就是我们精神上的钙,共产主义的信仰就是共产党人的灵魂!正如习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那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而推动人类社会最终迈向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实现共产主义必然性与长期性的认识篇5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这为我们做好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进一步领会和把握共产主义理想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一、共产主义理想源自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超越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理想不是无本之木,其源自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作为这一批判代表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其一生都在矢志不渝地从事这项伟大的事业。历史上,人们观察和审视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多元的视域,如科学技术的进展、工业革命的发生、形而上学变革、资产阶级革命、宗教变革以及文化层面的变化等等。马克思立足于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变革,创造性地进行了伟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而达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高峰,其批判的广度和深度至今无人可及。可以说,正是基于对其历史唯心史观和资本逻辑的双重批判,马克思才得以完成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彻底批判,通过走向历史的深处而迈向人类的光明未来。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根源于资本的产生。“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在资本逻辑控制下,人的存在变成了资本生产链条上的工具,人不单单是一个纯粹的人,而是异化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工具。我们可以通过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揭露来深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本质之一是社会关系。“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中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7页)显然,这种社会关系是颠倒了的社会关系,是物支配活劳动,而不是相反。

  资本的本质还是一种权力。这种权力是资本主体性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人的主体地位异化的结果。人本来应该是主体,但是却沦为资本的奴隶,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不支配人,人就变得毫无价值。这种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实际上就是对剩余价值的掠夺权和控制权。在资本逻辑下的技术革命、产业变革、政治革命、哲学革命等等,最终都是为资本服务,为资本增值服务。资本的增殖与积累虽然由工人实现,但是并没有给工人带来财富,只是促使资本进一步压榨工人,强化对工人剩余价值的掠夺和控制,导致工人在异化的路上越走越远。沃勒斯坦指出:“我们这个时代巨大的社会忧患仍然是异化,马克思使我们得以设想另外一种社会秩序。”(《自由主义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页)

  遵循马克思的批判框架,我们会发现在资本主义体系中,自由、平等、人权的抽象政治口号和承诺,被市场交换的自由平等所兑换,资本主义曾经最为自傲的天赋人权便被置换为“商赋人权”。“资本既然存在,也就统治着整个社会,所以任何民主共和制、任何选举制度都不会改变事情的实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页)为了找回劳动本真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我们设想了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即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不再为某一类人或某一阶级所占有,而是属于所有人,并根据每个人的需要来进行分配,人的劳动变成了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也只有当劳动本来的意义得以彰显,人的解放才能实现,大写的人才能成为现实。

  二、共产主义理想源自马克思主义一贯的人民性立场

  人民性立场是马克思批判现实、展望未来的根本立场和原则,也是马克思社会理想的价值意蕴和根本旨趣,这种立场和原则贯彻其理论创作的始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立场集中体现在人的解放这一命题上。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解放要摆脱两种控制,即自然力的控制和资本的控制,而摆脱资本也就是社会关系的控制最为关键。这是马克思全面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批判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必然会导致人的异化,现代社会私有制的存在更加重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人的解放的实现过程与逐步扬弃人的异化过程凸显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矛盾性,新的社会秩序就是在不断克服这种矛盾基础上才得以构建与发展。马克思的理论视野超越了之前历史上所有关于人类自由、解放的思想。新的“人的解放”就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这一富有“人类性”和“现实性”的解放既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实现,也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解放从时间上来说具有长期性。第一,人的解放首先要从思想上扬弃私有制,树立人的解放的意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必胜的信念。这实质上是思想的解放。第二,要将思想上的解放落实到共产主义行动之中。实现人的解放仅仅解决认识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必须付诸实践。“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页)

  人的解放从过程上说具有历史性。首先是要揭示出解放的实质,“‘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同上书,第527页)其次,要揭示出如何解放,实现解放的第一要务是劳动意义的转变,即当生产劳动不再是资本行使权力的起点,劳动也就不再是人的负担。最后,要明确解放之后何去何从的问题,即摆脱了受束缚受压迫的状态之后,如何再去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同体。

  不管是对思想观念的批判,还是对行为运动的批判,如果都还停留在对旧制度和旧社会的不满之中,解放则永远不可能实现。马克思强调的人的解放是直接冲破旧制度和旧社会,建立一个崭新的制度和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解放运动的发起者是以无产阶级为主的人民群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推翻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就直接变成了共产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5页)在马克思看来,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私有制的扬弃要依靠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而这一运动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此也只有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同上书,第436页)

  三、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行历史方位判定与理论反思

  就马克思对主体性资本批判的最终结果看,历史发展出现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但是就目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还需客观、理性、科学地对其进行界定和深入研究。

  首先,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仍旧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也即说主体性资本消亡的历史条件还远未达到。马克思指出,“在资本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因素之前,资本通过自身增殖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的历史性贡献的结论是慎重的、严肃的。在他们看来,人类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以来,社会得到空前解放和发展,“它(资本)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阶段,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一切以前的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在强调资本主义促进人的发展的巨大进步意义和文明作用的同时,洞察了资本主义阻碍人的解放的反动性。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必须要扩大社会生产,实现生产的社会化,但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又是资本主义社会稳固的基础,因此,资本的自我增殖必将导致资本逻辑的自我否定和自我瓦解,进而资本逻辑最终将自取灭亡。“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4页)可以说,资本逻辑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表面上看工人的辛勤劳动换来了工资,满足了自身的需要,但是实际上却使得资本变得愈发富裕,而自己愈发贫困,这种贫困不仅是简单的温饱问题,而是工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这些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无法解决的,如果解决工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势必首先要否定资本逻辑,那就相当于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以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才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还需认真对待和分析社会发展的具体程度和水平。马克思从历史生成的立场看待共产主义的诞生,“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页)带有弊端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同上书,第435页)可以看出,面对未来,马克思是充满激情与乐观的,面对现实又是异乎冷静的。

  这即意味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存在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共存具有长期性。关键在于,应当采取科学的立场和方法看待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同时对共产主义社会进行展望与谋划。在此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追求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这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应树立的信心所在。

  四、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个体发展之间是共生关系

  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价值所在。共产主义理想不仅没有脱离社会个体,反而比以往任何社会更加强调社会个体。这是面对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个体关系时我们首先要把握的逻辑前提。

  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个体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共生关系。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同时深入地探究了人的发展阶段问题,认为人的发展阶段性与人的发展历史性是相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要以发展和辩证的观点把握这一共生关系,既不能幻想社会个体在这三大方面尚存在缺失的情况下共产主义理想就能实现,也不能认定除非社会个体在这三大方面都同步获得全面发展了,共产主义才能最终实现。原因在于无论是人的全面发展还是共产主义的实现,都是一个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二者是在对应共生中获得发展的。社会个体理应在把握人的发展内涵基础上积极塑造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这种能动的积极发展也是为共产主义理想的逐步实现提供资源和条件。反过来,共产主义理想的每前进一步都是为个体寻求更高层面的发展提供平台和支撑。

  当前,金融化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复杂曲折,保守主义嬗变出新的形态,国际金融化积累模式的内在悖论及其导致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低迷乃至政治秩序的紊乱,都凸显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在此背景下不同发展道路、制度、理论的交锋越加激烈,这些都对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的坚守造成了现实的困难。新时期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首要的是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旨,在紧扣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牢固树立关于人的解放的根本立场,遵循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根本原则。这是人类未来新形态社会区别于人类过往社会的本质所在,也是共产主义理想保持恒久感召力和价值的根源所在。

热门标签: 党的组织机构 党的组织机构主要包括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实现共产主义必然性与长期性的认识【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实现共产主义必然性与长期性的认识【5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